3.22.2008

遭難フリーター@HKIFF'08



基於導演岩淵弘樹自己一年多時間在東京當飛特族(フリーター freeter,Freelance及Arbeiter混合而成的造語,指靠兼職維持生計的人)的經歷而成的「Self Documentary」。

小弟也曾經因為錢財的問題當過短時間的フリーター。基本上大部分都是受僱於「派遣會社」,以「派遣社員」的身分替客戶的公司工作。由於並非該公司直接僱用的職員,不只是沒有福利可言,更有可能像導演一樣被僱用自己的公司剝削...(某程度上跟香港菲傭有點像,但是他們都是本土居民而非外籍勞工。)

有頭髮誰想當「癩痢」,的確為了夢想的上京者,自然希望能夠完成夢想,並能靠喜歡的工作養活自己,只是總有人「迷失」,上京後找不到正式錄用的工作,只能不斷地打兼差過活。一年,三年,甚至如陳永仁般要說「十年都唻緊啦老細。」的大有人在。又或者被那些招聘廣告的「誤導」所吸引,以為當フリーター會很自在的抓到錢,跳進火坑也不自知...

傳媒也曾經關心過フリーター比例逐年增加、被剝削的事情時有所聞的問題,至少導演自己也現身過一些探討這些問題的節目,座談會,甚至06年那次橫跨東京中心地域的大遊行,不過也如導演在片中所說,做了這些會令情況改變嗎?起碼他到現在也沒有覺得有變化過。而且傳媒的手法、角度,總是讓人覺得他們是社會上「失敗的一群(所謂「負け組」)」,不論是勞動條件上,或是薪酬待遇上,都有「給比下去」的感覺。但是反過來有「正當工作」的,也不是朝九晚十的不停工作?為的可能只是比這群「失敗者」多一丁點的人工而已。就像導演眼中是「成功人士(勝ち組)」的NHK監製,也不其然的吐苦水想離開這份看似為民請命卻非常辛勞的工作。以小弟的所知所聞所理解,「誰勝誰負」也只是社會價值觀的自我投射,就如年前香港那些「中學畢業年薪過百萬」的報導一樣,究竟要衡量是成功(賺很多=成功?)還是失敗(沒大學畢業=失敗?)?小弟相信,除了努力之外,其他都只是大做文章。

這種傳媒的「自我演繹」,也成了導演製作此片的理由:「想用自己的說話去說自己想說的話。」

肯定的是,有不少觀眾都「身在福中」,至少他們會為某些片段笑出來。「過來人」的小弟真的笑不出。

最後還要感謝導演讓小弟跟他說幾句話。

0 件のコメン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