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.02.2007

楊德昌


楊德昌,走了。
很奇怪,他拍了不少片子,但是唯一令小弟看的,只有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。
1991年的片子,認不出小四就是張震(6年後他演《春光乍洩》時,小弟還以為是新人...)。
4小時的片長(忘了香港上映時有否刪剪...),平淡的敘事手法...當時自稱影迷的朋友都說吃不消。
說實的,小弟當時在戲院看的疲倦感,其實比之後看《舒特拉名單》要輕得多。
不是題材上或者導演對「生命何價」的演繹有分別,而是《舒》由頭到尾都只是舒特拉為中心的故事,《牯》看似是小四為中心,但實質上是所有角色組合起來的「群像劇」。
導演掌握得好的群像劇,片子即使長,事情交待得清楚便可以了,不會看得倦。
只因重心人物多,厚此薄彼的話,會變得失去平衡而流於空泛,故事想探求的中心也會變得片面。
正如楊德昌說過,引起殺人事件的,不是個人而是整個環境。
從這一點看,完全把中心都放到小四身上的話,反而變得對他不公平了。
因為很有可能會看(拍)不出,背後令他錯殺小明的環境理由。

可能就是《牯》的完整,令小弟失去了觀看其他楊德昌作品的意欲...

不過怎樣也好,逝者而已,只能說是華文電影界的損失。

0 件のコメン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