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26.2007

有衣食

前陣子有團體研究發現,出外進餐的香港人很多時有餘下大量飯菜的情形。團體指較為主要的理由是食肆提供的份量太多,當然也有些是顧客自己的理由...
回想到小孩時代,家裡還有米缸這東西(還要是瓦缸而不是在親戚家見過的鋅鐵箱),每逢農曆新年婆婆便在米缸貼上「常滿」的揮春,祈求新一年家裡仍是豐衣足食。的確小時候人多,飯菜也比較豐富,有餘下飯菜倒是常事,那時候「有餘是好的」這個心態下,也不覺得吃剩飯菜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。
不過隨著大食的大哥搬出跟大姊一起住後,家裡的飯菜也「減量」了,偶爾也有吃剩的時候,不過都會變成翌日的冷飯材料,「吃剩便倒」的習慣也消失了。其後老爹過世餘下兩婆孫,加上小弟工作繁重,家裡的米缸也不用「常滿」保佑,反過來一家人相聚時,即使大魚大肉也會吃個清光。
旅居外地多年,在食費有限的情況下養成了「應吃得吃」的習慣,現在小弟的飯桌都是吃清的,也可能是這樣的關係,這幾個月見到周圍都是吃剩的碗碟,心裡總是不是味兒...人家的份量固定當然無話可說,但是可以選份量的時候,香港人為何總是愛選大大份,之後只吃下三分一便離場?這樣的「有餘」比「有衣食」要好嗎?還是大家的心裡都以為自己是小林尊或是曾根菜津子?

不過想一想,有時候店舖也要負一些責任...

昨天喝咖啡便遇上了這樣的事。向店員點了細杯裝的咖啡,他聽了後還問:要不要加大?
心想:這裡又不是那兩家M字頭快餐,問我加大是不是侮辱了你自己的智慧?
還是賣不出大杯裝會給經理吊起來毒打,扣人工?
我在外地喝了幾年同一家的咖啡,那邊的店員從未如此白痴地問過我是否要加大的...
取了咖啡後在位子上看到兩杯只喝了一半的「大杯裝」,那究竟是誰的責任?

看來不只是香港人的飲食習慣,香港的餐飲界也真的變質了。

0 件のコメント: